《舌尖上的中国》
李立宏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中文里,
神奇的“味”字,
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味觉和嗅觉,
在中国文化里,
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
既源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
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
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
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
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
这种味道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
糖不仅表示着甜,
更意味着一切。
一早炉火已经烧的很旺,
阿鸿准备开始熬糖。
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
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
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
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
阿鸿家的饼食店在达濠古城的苏州街上。
时光大致保留了这座小城质朴的颜色和缓慢的节奏。
离达濠不远的峡山,
阿植的鸭脯店,
今天十分忙碌。
熏鸭用的木桶里,
炭火一直在燃烧。
从阿植记事起,
门前这个木桶散发出的甜蜜烟熏味一路伴随他长大。
阿植家一直保持着最传统的熏鸭古法,
这种方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
阿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独门秘方。
红糖是从甘蔗中简单提取的粗糖,
由于没有精加工,
它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所有养分。
在中国,红糖通常被当作营养品,
而潮汕人则偏爱用红糖来腌腊食物。
把腌渍好的鸭子整齐地挂在木桶内壁,
用木炭火烘烤40分钟后,
酱料充分浸润到鸭肉内部,
烟熏的时候到了。
熏鸭用的原料居然是甘蔗渣。
店里每天要用到大约40公斤的甘蔗渣,
要找到这些材料并不难。
在距离阿植家不到20公里的山脚下,
近千亩的蔗林正在蓬勃生长。
北回归线穿过这片肥沃的土地,
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使中国的岭南地区成为甘蔗的主要产区。
甘蔗的甜味来自分子中的葡萄糖和果糖,
这是太阳的光合作用带来的。
隆冬的雨季,
甘蔗悄悄积聚着糖分,
这种物质不仅能为人类补充体能,
更能在缺乏日照的寒冬里抚慰我们的心灵。
当然,
蔗糖也为中国多个地区的美食提供了甜味的基础。
距达濠古城1000多公里之外的无锡,
工商兴旺生活富足,
虽然从来都不是蔗糖产区,
但口味上,无锡人却执着地选择了“甜”。
当地人认为酱排骨最能代表无锡的美食,
除了在选料和烹饪方法上的讲究,
最负盛名的,
还是它浓重的偏甜口味。
老字号“三凤桥”酱排骨用的糖来自广东。
传统做法里,
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
这在中国其他地区的食客们看来,
实在难以想象。
只有经过文火慢炖,
各种调料的味道才会渗入排骨的肉质纤维。
骨香浓郁咸中带甜,
奠定了传统锡帮菜的基本风味。
作为鱼米之乡的无锡,
历来物产丰富,
但这里唯独不是蔗糖产地。
无锡人嗜甜的原因至今是一个他们自己都难以解开的谜。
在蔗糖产地的阿鸿看来,
温度是熬糖的关键。
过滤后的糖汁需要继续升温,
仅靠手指,
阿鸿就可以准确判断糖的火候。
这门抓糖的绝技需要练习3年以上。
糖浆熬得恰到好处,
倒入一个广口锅中轻轻旋转,
既可以降温,
又可以利用离心力挤压出糖浆中的气泡。
需要反复拉动,
棕黄色的糖才能变成白色,
趁着糖的温度再反复拉动,
糖葱就做成了。
每一个大孔周围都均匀分布着16个整齐的小细孔,
阿鸿的糖葱闻着喷香,
吃起来更是酥脆。
一股甜香弥漫开来,
今天最后一批熏鸭该出炉了。
生意前所未有的好,
食客们甚至等不及墙上的熏鸭晾干,
而远处,冬季的脚步也如约而至。
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
人们怀着敬意,
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
同时为自己的生活祈福。
阿鸿的心愿,
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继续为整个家庭带来富足。
而年轻的阿植却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
把店面扩大。
尽管每个人的心愿不同,
但甜味是一层不变的。
这是幸福的味道,
也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
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
人类感受苦味的味蕾在舌根部,
虽然藏得够深,
却异常敏感。
中国人善于吃“苦”,
是因为苦味背后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味觉感受。
这种味道不只在食材,
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调味品,
比如陈皮。
像他这样靠陈皮谋生的人家很多。
从曾祖父那一代起,
陈柏忠一家就做陈皮生意。
在新会,
10月的果园,
茶枝柑由青转黄,
气味芬芳。
味道甘醇的新会陈皮就出自这些饱满的果实。
刚刚采摘下来的茶枝柑只取新鲜的果皮,
果肉则弃之不用。
选择一个晴朗干燥的天气,
人们把果皮翻出橘白。
储存年份的长短,
决定了陈皮的等级和价值,
时间越久越昂贵。
中国人喜爱陈皮苦中回甘的芳香,
这一点有点像绿茶,
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
陈皮首先是一味古老的中药,
但这并不妨碍厨师们用它来做菜、煲汤,
甚至做成甜点。
在南中国,陈皮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馆的兴衰。
澳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城市。
阿伦进完货回到店里,
他是这家海鲜餐厅的主人,
傍晚六点,
餐厅以阿伦祖父的名字命名。
半个多世纪以来,
生意很少冷清,
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陈皮鸭。
陈皮鸭的手艺传自阿伦的祖父,
制作过程十分繁复,
用各种调味料把鸭子腌制10小时后过油略炸,
炸好的鸭子需要进一步调味,
陈皮决定了这道菜的独特风味。
盘子里加适量的水,
回锅蒸两小时。
经过长时间的高温,
陈皮已经不见踪影,
但它的香气却完全渗入鸭肉的每一个细胞,
酥烂绵软的口感,
浓郁甘香的味道,
全都归功于陈皮。
阿伦的记忆里,
父母始终只是店里日夜忙碌的身影。
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
陈皮飘香里,
时光仿佛过得很快,
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在他看来,
50年的生活经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
苦尽甘来是中国人在味觉上对“苦”的辨证,
更是在逆境中习惯坚持的信念,
他们相信,
最完满的人生总是五味杂陈的。
然而,不管是甜蜜还是苦涩,
能够调和这一切的就是咸。
咸的味觉来自盐。
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维持着体内水量的恒定,
也激发并且平衡着每道菜肴里的各种味道。
在中国菜里,
盐更重的使命,
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
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
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
盐是百味之首。
不下雨的日子里,
阿刘每天都要在盐田里忙碌。
阿刘的家在粤东海边,
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
至今沿用着古老的制盐方法。
用海水晒盐的盐田法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而中国人发明的海水煮盐则早在5000多年之前。
阿刘的盐田一共有17块,
这里离大海只有一公里之遥。
4岁的刘滔滔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跟随父亲来盐田。
晒盐的海水储存在这个水井里,
井下有暗渠通向大海。
海水晒盐依赖阳光和流动的空气,
水分逐渐蒸发,
盐度饱和,
食盐开始结晶,
这一切平静而自然。
阿刘生产的是未经加工大粒盐,
这是粤东沿海人家厨房调味罐里的必备。
叶叔是粤东的客家人,
他制作的盐焗鸡是最传统的。
焗是广东方言,
有“烤”的意思。
这种烹调方法可以牢牢锁住食物的香味。
包好纱纸的鸡埋在炒热的海盐中慢慢焗熟,
大粒海盐疏松的结构能充分吸收鸡肉散发出来的水分,
这是温度与盐共同作用的结果。
吃盐焗鸡分手撕和切块两种。
叶叔认为,
手撕这种客家人的传统吃法,
最能避免鸡肉纤维受到破坏。
只消一把海盐就能使鸡肉变得紧致而富有弹性,
同时也能把隐藏在鸡肉深处的浓郁鲜美激发到极致。
盐焗鸡的美味归功于客家人这个特殊的族群,
以及他们特殊的历史。
上溯千年,
因为战乱和饥荒,
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腹地出发,
开始陆续大规模南迁,
最终定居在南方山区的那一支。
在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
能帮他们保存和贮藏食物的只有盐。
这种高度依赖盐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他们的味觉基因,
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并变换出无尽的美味。
阿刘和妻子小琴的第二各孩子即将降生。
晒盐的收入微薄,
一年不到一万元,
阿刘还要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
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
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
阿刘依然选择留守。
酸是一种奇妙的味道,
不仅舌头能感觉到,
我们的鼻子也对它十分敏感。
酸味物质解离出的氢离子在口腔中撩拨我们的味蕾,
这种味觉就是酸味。
中餐里的酸味大多由醋带来。
中国人以谷物酿醋,
由于原料和工艺的不同,
各地的醋口味也会相差甚远。
山西老陈醋醇厚浓郁,
一如北方人的豪放,
而江南人的灵秀则赋予醋另一种性格。
镇江醋的最大特点在于微甜,
适合调拌凉菜、蘸食小吃。
镇江人吃蟹黄小笼包时,
要把香醋倒入包子的汤汁内,
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吃出最正宗的美味。
镇江人更不能想象的的是,
如果离开了香醋和姜丝,
“肴肉”还能不能被称为一道镇江名菜。
要获得如此美味的酸必须经历平静漫长的等待。
镇江香醋的原料是糯米,
浸泡过的糯米经过高温蒸煮,
淀粉充分粘稠,
再用冷水冲淋降温,
让饭粒收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
拌入酒曲使淀粉糖化发酵成酒醅。
接下来是制醋的关键工序,
醋酸发酵,
这决定了香醋的产量和质量。
历经21天的演化产生酸味,
再进入长达一个多月的酯化阶段,
这个过程就是产生香味的秘密。
酸味能增加菜肴的鲜香,
尤其是在烹制肉类时,
酸味加速肉的纤维化,
肉质更加细腻。
仅仅酸味本身也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除了“酸”,
还有一种味道可以增进人类食欲,
那就是“辣”。
刚下过一夜雨,
山路很滑,
素琼一家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夫妇俩要赶在天亮之前把地里的辣椒送到早市上。
进入冬季,
辣椒已不像刚成熟时那样鲜嫩肥厚,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热情。
素琼是个菜农,
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
在四川,
许多妇女都象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
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
15世纪末,
哥伦布的海船把辣椒从美洲带回欧洲,
100多年后,
这种能散发出奇异气味的植物辗转来到了中国。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
多阴雨,
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
严格地说,
“辣”并不属于味觉,
而是口腔的一种焦灼感。
“五味”里的辣,
原本是“辛”,泛指一切刺激性的味道。
原产于南美的辣椒、东南亚的姜和中国的花椒一样,
都是中餐里最常见的辛辣味调料。
辣味来自食材中的辣椒素等化学物质,
它们刺激人体的细胞,
在大脑中形成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
这种感觉停留在舌头上时食欲得以激发。
在川菜中,
无论是作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
辣椒都是宠儿,
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四川盆地生活着中国最闲适的人群,
他们对味道的追求尤为独特,
对辣椒的理解也各有心得。
秋末冬初,
四川人让辣椒自然脱水。
而在素琼的菜地里,
辣椒仍然闪着鲜亮的光泽。
素琼特意推迟了这一季辣椒的种植和采摘。
果然在冬季里卖出更好的价格。
这种精明让她丈夫十分佩服。
新鲜辣椒也引来了老主顾。
刘俊杰今年64岁,
川菜特级厨师,
两年前,他从美国回到家乡,
结束了在国外多年的厨师生涯。
老刘精心地泡了一坛辣椒,
隔天换一次坛口的水用来隔绝杂菌。
泡椒是四川人创造性使用辣椒的经典方法之一。
酿在坛子里的辣椒经过神奇的化学反应,
变得随和温婉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泡椒的发明更催生了川菜中著名的味型“鱼香”。
鱼香肉丝就是其中经典的菜式。
在刘俊杰看来,
泡椒是得心应手的烹饪调味料,
更是远离万里也挥之不去的乡愁。
辣椒的另一个华丽转身同样凝结了四川人浓厚的乡情,
这就是用一种高产的豆科植物做的辣椒酱,
四川人称之为“豆瓣”。
陈婆婆把霉好的蚕豆瓣,
倒入剁碎的新鲜红辣椒里,
她要抓紧时间调味,
趁着好天气晾晒发酵。
每年,陈婆婆都要给自己的子女们每人准备满满的一坛。
坛子里静静地发酵,
美味的辣酱即将大功告成。
四川辣酱鲜辣浓香,
辣味温和敦厚,
是川菜依赖的重要调味料,
用来炒菜、提色、生香。
豆腐的寡淡与辣酱的浓香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
最能调动起我们的全部感官。
那种滚烫、滑嫩的质感划过舌尖流向喉头的享受,
正是四川菜得以征服全中国乃至世界的绝技。
如果说泡椒和豆瓣是四川人对辣椒的创造性使用,
那么真正让川菜风靡中国的是迷人的麻辣,
这是四川人对辣椒最为卓越的创造。
花椒原产中国,
是最传统的调味料,
麻辣味是川菜独有的味型。
老刘今天做的藤椒鱼就是川菜中麻辣味的经典菜。
他觉得,只有回到本乡本土,
用最地道的原料,
自己才做得出如此完美的味道。
要想找到辣椒与花椒结合得更好的范例,
需要到另一个城市。
红亮的干辣椒是重庆麻辣火锅的主角,
每一颗干辣椒都要剪成段与各种调味料一起,
炒制成味道浓厚的火锅底料。
在重庆,
每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
每一个重庆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火锅的口味。
他们的性格也如麻辣火锅般率真泼辣风风火火。
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
麻辣火锅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清香与醇厚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
这也正是中国人对五味调和的理解。
中国的烹饪手段千变万化,
滋味层出不穷。
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
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
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12月,汕头达濠东湖村海边的气温降至摄氏5度,
这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
对渔民老李来说,
也到了他最繁忙的季节。
在他的脚下生长着一种普通却不寻常的美味----紫菜,
它是滨海地区常见的一种藻类植物。
这是大自然赐予老李的财富,
野生紫菜生长周期短,
需要及时采摘。
反复冲洗干净的紫菜放在特制的竹垫上干燥脱水,
鲜味就在这时产生了。
在中国吃紫菜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最常见的吃法是用来做汤。
鲜味的秘密来自于紫菜中富含的谷氨酸、丙氨酸等多种呈味氨基酸。
它们藏于植物蛋白中,
干紫菜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5%以上,
在食盐的激发下,
氨基酸让我们的味蕾感受到了极其鲜美的味道。
鱼丸紫菜煲是潮汕著名的美食,
这道菜把动物和植物的鲜味融合在一起,
鲜味便成倍增加,
这种出自天然的鲜美滋味来之不易。
为了得到更多的收获,
老李需要多冒一些风险。
而对更多的人来说,
要获得鲜的味觉享受,
早已是举手之劳。
100年前,日本科学家从另一类藻类植物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结晶体,
也就是俗称的“味精”。
尽管味精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
但今天的中国人对它的看法却莫衷一是,
尤其在南方,
人们更喜爱纯天然食材经过烹饪带来的鲜味。
采摘季过后,
老李每天的休闲方式就是钓鱼,
一杯酽茶,一块烤紫菜,
生活恬淡而宁静。
“鲜”字在中文里最初的意思是指未经人工烹饪的生鱼的滋味。
而对于习惯熟食的现代人来说,
如何在用火烹饪的前提下得到食物的鲜味,
最有这种智慧的莫过于广东人了。
早晨是广州黄沙市场最繁忙的时候,
这里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海鲜。
庄臣常来这里寻找最好的食材。
18岁时,他进入中国最早的五星级酒店成为一名厨师。
清蒸鱼是一道传统的广东菜,
蒸鱼需要猛火,
时间必须把握精准,
鱼的大小不同蒸的时间也不一样。
高温迅速抑制了鱼肉中汁液的流失,
鱼皮在高温下爆裂开来,
锁住了鲜味,
这说明鱼极为新鲜。
庄臣出生在广州西关的一个粤剧世家,
但他最终却与美食结缘。
西关市广州的旧城,
这里保留着广州最传统的美食。
2000年,庄臣辞去餐饮总监的职务,
成为职业美食家,
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者。
他认为,
在烹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种素面朝天的鲜美。
白切鸡是粤菜的另一道看家菜。
烹鸡需要慢火,
水温控制在摄氏90度,
这是为了保持鸡肉的鲜嫩,
15分钟后把整只鸡放入冰水中降温。
这样的烹调方法使得白切鸡鸡皮爽脆,
鸡肉清淡鲜美原汁原味。
“鲜”是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觉体验。
“鲜”既在“五味”之内,
又超越了“五味”,
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保持原汁原味的健康烹饪,
回归质朴本真的平淡生活,
这种理念经常重复在庄臣的节目和美食专栏中,
更是他多年来对美食、对人生的总结。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
也让中国人在体会他们各自的人生况味时,
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语境。
在中国人的厨房里某种单一味道很难独自呈现。
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
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
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
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