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词 : 李森茂
作曲 : 李森茂
作曲:李森茂
演奏:李森茂
录音:李森茂
混音:李森茂
母带:李森茂
发行:李森茂
《衍生》这首作品的来源是我和王昀老师(中国著名画家、建筑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的艺术碰撞,也是我和王昀老师的首次合作。作品基于王昀老师盲目绘画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三个乐章的交织创作。
整个的创作过程和时间大概3天,王昀老师进行了3个「乐章」的随机排布,第一章15幅画,第二章15幅画,第三章5幅画。这也是一次对我的考验,在沟通之后,我和王昀老师说道:“这种随机的排列,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这类艺术创作的灵魂和精髓。”随后,我就按照王老师随机排列进行创作。为了更好的融合我和王老师的作品,我在这次的创作中也特别选择了《半生少年》的三个小小片段和王老师的3个乐章进行了呼应,我想这样的创作也更有我们之间艺术的契合感。
这次的创作可以说更加的意识流,更加无调化,更加艺术化。
作为第一乐章第一页的呼应,我特意在左手的音阶弹奏上进行了相似的弧线演奏,也就是通过音在指板上的移动,「画」出下图中的曲线。各位所看到的下图中的圆圈,即整个开头的根音泛音铺垫部分。在随后的十多页中,我分别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划痕」,结合音在吉他指板上的为止,再加入音乐的美化和听觉的视觉化思路,完成了第一部乐章的复刻,即从最开始到44秒的演奏部分。
让我没想到的是,从44秒开始一直到1分48秒所营造的音乐听觉空间感恰好和上面这幅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更加神奇的是,这是我在未见到这幅画之前就创作好的一部分片段。王昀老师的画打开了三度空间的篇章,而我这次所创作的音乐则打开了个人从一维到二维的音乐维度跨越,继而向更高维度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而在中间部分,也就是1分49秒开始一直到2分17秒这一段的创作,则是基于我之前所创作的《半生少年》中一小部分片段,进行了二次升华创作,加入了到了这次的作品中。
同时,绘画的立体性也更使得我有了新的灵感,为此,我特意运用了Negative Harmony(对负和声或者负极和声)的音乐理论来加入到这首作品的创作中来,各位所听到的从2分18秒到2分40秒这段音乐就是Negative Harmony的听觉表达,同时也是这幅画所体现的艺术创作和大众普遍认知的视觉矛盾。而Negative Harmony则很好的表达了音乐的双层维度,即Positive和Negative两个层面,而在音乐的听觉上相信各位已经能够听出了这其中的不可思议之处。
从2分44秒开始,我特意钻研采用了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吉他演奏手法。用王昀老师的话来讲,结尾很有挑逗性,走向空间深度之中,有意思。一直到的2分56秒,手掌铺在琴弦末端之上,随着前段演奏的结束,手掌缓缓抬起所造成的音响效果,完成了最终的作品呈现。就仿佛下方的画一般,看似结合一片,但却暗藏玄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创作者的精心布置,好也罢,不好也罢,都是自我最具价值的艺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