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 王中山/曹文工/北京月光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家大系
出处:东北民歌
改编:王中山
古筝独奏:王中山
指挥:曹文工
乐团:北京月光民族乐团
专辑:孟姜女
制作:中国龙企划组合
新编的古筝协奏曲《孟姜女》取材于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同名江苏传统小调民歌,
该民歌又名《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哭长城》,
乐曲中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季和十二个月的花名为序,叙述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孟姜女被迫和她的新婚夫婿范杞良生离死别的遗憾故事。
同名古筝协奏曲《孟姜女》引用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写法,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乐章和「尾声」,成功地对这一个凄苦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十分具象的描述与一种更为传神的铺排。
传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曾强行抽调青壮年男子赴边境修筑长城,故事主角孟姜女的夫婿范杞良也在他们新婚之际遭官兵强征拉走,此后便音讯全无。
第一乐章「春」之主题曲调分为四个乐句,以工整匀称的两小节为一句。旨在向人们倾诉美丽善良的孟姜女和夫婿万杞良新婚的幸福和甜蜜。
乐曲旋律平和、优美,表达了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古筝以揉、按、颤、滑等最富个性的演奏技法,突出了该乐章「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主旋律如溪水般自然流淌,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
第二乐章「夏」以板鼓、定音鼓的滚奏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演奏,伴以协奏乐队连续的半音阶模进、紧张的和声音响、不稳定的调性更迭与古筝激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犹如风云突变,暴风雨来临;
刻画出在秦始皇的残暴与强权欺凌下,范杞良遭受强行征夫,出关义服劳役。
急促的古筝节奏中,运用了演奏家王中山独创的左手短轮及快速指序等高难技巧,演奏出激越铿锵的旋律,适度地渲染了孟姜女与丈夫生离死别的情景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孟姜女苦候夫君消息不得,在严冬即将到来之际,她为丈夫做好寒衣,长途跋涉赶到了长城脚下,但守关官兵不准其通过,她于是将自己的身世编成小曲,用歌声述说缘由,终于感动了吏卒而开关放行。
孟姜女出关后急急赶路,四处打听才好不容易找到丈夫服役的地方,此时却得知范杞良因劳累致死,早已埋尸于长城之下。
第三、四乐章「秋」、「冬」描述思念丈夫的孟姜女,因丈夫杳无音讯,心中满含悲愤,为给范杞良送御寒的冬衣而踏上千里寻夫路途,「风潇潇,路漫漫,凄凄秋雨洒梧桐」,历尽千辛万苦的孟姜女终于走到了范杞良服劳役的地方。
古筝在凄楚哀婉的主题旋律中演奏出缠绵深沉、如诉如泣的曲调,连绵不断、滔滔不竭,似乎意味着这位善良女子的苦水似江河之水流不歇。
初闻噩耗的孟姜女不由悲恸万分,仰天长嚎不已,终至苍天动容,在巨雷暴雨中,长城突然倒塌八百里!孟姜女寻得了夫婿尸骨,对着老天进行了一番深切而椎心的祭拜后,立即投海自尽!
古筝以装饰奏(Cadenza)乐段进一步揭示了孟姜女的内心世界,将乐曲推向了「冬」的高潮,叙述初闻夫婿噩耗的孟姜女再也抑遏不住满腔悲苦,泪水如决堤的河水排山倒海而来,连着数天数夜的嚎哭,终至苍天动容,在暴风中倾倒长城八百里,让孟姜女得以在长城脚下寻觅范杞良尸骨。
在「冬」的高潮乐段,演奏家运用古筝音区宽广及浑厚、明亮的特点,并调动了四摇指、快速指序、括奏、按滑、扫摇、劈托等高难技法,伴随节奏的时松时紧、顿挫跌宕,表现出一种压抑郁愤的情绪;这一股内在积蓄的力量,终至不可抑遏,如原本沉睡的火山一朝迸发出炽热的岩浆便再难平静似的,
此乐段表达出孟姜女千里寻夫,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却只能对着范杞良的尸骨哀嚎,她悲痛欲绝,仰天长啸,发泄对世道的不满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反抗!
乐曲的「尾声」在曲调中浸透了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也充满着世人对受命运摆弄的可怜女子孟姜女所寄予之无限同情与怀念。
「孟姜女」这一则哀怨动人的传说,塑造了中国古代妇女们忠贞不渝、刚毅不屈的感人形象,数千年来为人们世世代代唱颂。
制作:中国龙企划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