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Ⅰ
词:王家植物园区
曲:IN-K
注:()中的为注释。
作物的育种
种质资源众
(种质资源与育种)
不同区域引种
长日短日不相同
(不同地区间作物引种规律)
高稳产优质
生育期适宜
株型好适机收
(作物五大育种目标)
这品种优秀
产量结构
群体因素居首
(作物产量结构一般包括群体要素{如单位面积株数}和个体要素{如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群体要素是第一位的)
秆硬不倒很重要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为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茎秆性状要秆硬不倒。适应机械化生产,秆硬不倒非常重要)
矮化紧凑育种
(作物理想株型,对于大田玉米而言,一般认为紧凑株型光合势更好,对于细秆禾谷类作物,矮化育种很关键,玉米矮化是否利大于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地方品种
(指在本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古老的地方品种及当地的主栽品种)
古老受选品种
作物的起源中心
(即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化中心,是野生植物最先被人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起源中心。一般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而且比较集中、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显性多样居首
(起源中心特点:a.基因的多样性高,b.显性基因的频率较高,c.有野生祖先种,d.有原始特有类型)
次生的起源中心
(由最初起源地向四周扩散时,又会由于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称为次生中心。其特征是a.无野生祖先,b.有大量的隐性基因,c.有大量的变异,d.有新的类型)
隐性无野生祖先
当地的主栽品种
她的农艺性状优秀
(当前生产主要栽培品种,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目前常用其选育二环系,是育种的主要亲本)
有选择育种
(在现有的作物群体中,选择优良的自然变异,通过比较试验,进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和系统育种
(又称纯系育种):从现有品种群体中选出优良自然变异个体,种成系统,通过试验鉴定,选优去劣,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作物引种要注意
不同生态型气候
(作物引种应遵循的基本原理①气候相似论②生态型相似性原理)
用选择育种
从优中选优
(选择育种的特点①优中选优,连续选出新品种;②简便快速:a 立足于选:省去人工创造变异的环节;b 纯合快:所选个体一般为同质结合;c 推广应用快,因为是原品种变异,易于推广。③有一定局限性:依靠自然变异,不能有目的的创新;个别性状上改进,综合性状上较难突破)
立足选纯合快
受限变异靠自然
性状的鉴定
简快且客观
(作物性状鉴定的基本原则①简单快速;②结果客观准确,包括:试验地均匀一致,相同条件下鉴定;设对照,设重复)
杂交育种手段
此重中之重
分离世代
(系谱法育种方法)
开始系谱选择
下代种植成株行
单株选于系统
(从杂交种的分离世代开始进行单株选择,下一代分别种植成株行/株系,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的系统中连续进行单株选择)
优系升级
试验产量比较
(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行产量比较试验)
各世代予以编号
考察亲缘关系
(在选择的过程中,各世代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系统的历史和亲缘关系)
同一株三代系统
其下代即系统群
(系统群:来自同一F3系统(即F2单株)的F4株系称为系统群。系统群内各株系间互为姊妹系)
二三代选出单株
(衍生系统法:指在F2或F3当选单株,下年形成系统,称为衍生系统,以后各世代不选单株,只淘汰一些表现不好的衍生系统,剩余系统按系统混合种植,直到性状趋于稳定{F5~F6}时,再在优良的衍生系统中选择单株,进而通过鉴定、产比培育新品种的一种选择方法)
下代形成衍生系统
淘汰劣其中
混合种系统
五六代稳定后就
选鉴定出优品种
分离世代中
(SSD,单粒传法;从杂交种的分离世代(F2)开始,按组合每株收一粒种子,混合种植,直至性状基本稳定的F5~F6世代时才大量选择优良的单株,下年种成株系,参加鉴定、产比进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每株一粒种
混合并连年种
性状稳定选优种
按系种下代
产比中鉴定
亲本选配重要
(亲本选配: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将携带不同有利基因的亲本,进行适当的组配,为杂交后代提供恰当而广泛的遗传基础,为杂交育种的成功创造必要条件)
成功之必要
(杂交育种的重要性:①杂交育种是重要的育种手段,是选育作物新品种的主要方法。②*种后代有可能出现亲本所不具有的新类型。③是与其它育种途径相配套的重要程序④杂交育种可同时改良多个目标性状。⑤更适于自花授粉植物的品种选育)
未经许可,不得翻唱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