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酷狗AI语音识别技术生成
我第一次见李健
是邀请他来我大剧院的古典音乐讲座做嘉宾
他喜欢古典音乐
且与我去而相投
喜欢大提琴
杜普雷和坂本龙衣
流行音乐人和学院派之间
一直互相看不上
我又是乐评人
一开始李健对我有些防备
我们各说各的
没法讲到一块儿去
还好
现场挤满了佩戴蓝丝带的李健听友们
有大家的热情欢笑贯穿着
讲座还挺圆满
他坐在那里不致可否
竟也有一种天然的情愫
音乐少年不像理科学霸工科宅男
带着一个草原
微风常来青草长生
如此简单有无垠
这样的生命里
要用一把吉踏和低吟的歌喉来表达
大概是这一份悠然
让他成为一名音乐人
后来见到李健我总是感慨
他真美好
永远像一个少年
年见四十
我们都开始面目模糊起来
只剩他
越发棱角分明
好像青春的礼物还没有到来
他还不能就这么老去
年初
每到周五晚上
连我也跟父母抢电视看了
因为李健登上了我是歌手
短短几个月
他从小众歌手
一跃成了新一代男神
朋友圈里都是他的歌
他的造型
他的京剧
他和太太神仙眷侣的日子
在这样一个人群分众的圈层化年代
他横跨观众群的爆红
就像他自己唱的
是个传奇
媒体不吝赞美
大时代边上的浅唱者
功立社会的治愈者
喧嚣嘈杂的反义词
说实话
我一直没觉得他淡定
相反他长了一张挺纠结的脸
喜欢拧眉头
偶尔流露小暴躁像贤弃
一直没打算妥协
他也不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者
镜头前好像总有两个礼健在对话
一个在台前演唱
另一个不停跳出来打断他
审视他
叫他没法完全投入表演
认真听完他的每一场比赛
觉得他确实不适合比赛
那些让台下少女们尖叫哭泣的现场
都没赶得上他平时的P优臂演出
最让他舒服的角色
不是舞台上万众瞩目的表演者
而是做一个纯粹的歌手
即便
低落
郁闷
无人喝彩
只要他一开口唱歌
整个人都流唱了
歌中的李健大概是他心底最真实的样子
浅淡的
自在的
永远
山清水秀的
别人眉来眼去他只多看一眼
也是在我是歌手我才知道
原来李健还是段子手
还是冷萌的暖男
同时也是一位接地气的中年男子
在认识的男同学里面
李健真不算是有事业野心的
他多虑
审慎
拖延了两年才去我是歌手
他觉得姿态好看更妖紧
记得有一期节目正好碰上春节
他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红包
神情看起来就像家中的哥哥或小叔叔
仿佛一回头
发觉
时间真快
连李健也人道中年了
少年未老已看穿人世
却还愿意真挚的生活
宽厚的待人
名生来得正好不早不晚
早了一轻狂
晚了并有恨
这两天在网上听他的新专辑
标题太美
每若黎明日落之前
雨后出情
风吹黄昏
都是一道道风景
在歌中
他依然是少年
与人事甚少纠纷
我想起李健从未对人说
他之前的八年是如何度过的
他出第一张唱片的时候如何如何落魄
他什么都不说
也不抱怨
他这样心怀风景观赏世界的人
大概也不在意什么人情良而他又总是惦记着别人带他的一点点好
让人觉得他之前的日子
大抵是不容易的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度过青春的一代人
正赶上了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流行歌曲就是我们的成长史
有一次看电视里播演唱会
年轻的男孩跑到台前给女歌手献花
坐在舞台边
听他唱那熟悉的歌
忍不住掩面而泣
是的
那些孤独的成长和孤独的爱情
那些单曲循环的无眠之夜
只有相伴走过的流行歌曲才能动
我们的青春
是从齐景开始
到张学友结束的
那时候我们看台湾的安薇
许他们那样穿着打扮
如今我常常把那些镜头痴痴如朦胧照的艾威搜出来看想知道当时吸引我的是什么吗
那样的歌
那样的笑容
曾允动我们一个青春的模样
上大学的时候石兴祖乐队
李健那时候是校园歌手
背着歌中永远的少年
时间深处的花园吉他的沉默少年
彻夜听歌
闷头写歌
学校里一定到处都是他的迷妹
可他愣头愣脑地
生活在别处
一九九八年出道祖乐队
二零零一年出专辑二零零二年单飞
二零零三年出第一张个人专辑似水流年
之后一直散漫又执着地努力着
二零零零年之后
唱片夜示威
内地原创音乐的浪潮已接近尾声
李健没有赶上好时候
那种遗憾
包括那个匮乏年代的孩子对成功的渴望
在他身上也是无法抹去的
李健是幸运的
他一出道就是一位成熟的歌手
如今听他十年前的唱片
唱功竟不比如今逊色
作为歌手他的嗓音不算出色
但他很擅长挖掘嗓音的潜力
头腔的低音的共鸣
恰到好处的沙哑
因此能够逼真模仿
齐琴
谭咏林
甚至王菲
颜为文
但李健更幸运的事
从一开始
他的音乐风格就是成熟的
明确的
始终悠扬唯美
十年前写的歌如今也不会令他脸红
音乐从不说谎
一个人的经历
志向和趣味都可以被听见
李健最爱的应该是民谣
民谣是他的根基
那些年的专辑插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北京摇滚乐的影响
穿插了王菲的风格
遥远的天空底下基本上是齐情的唱像
各种流行音乐的潮流在他早期的歌曲中穿流不息
而他始终不能忘怀的
是乌苏里民歌的悠扬
还有在他的故乡哈尔滨无处不在的俄罗斯民谣
他在这种风格中气其落落
写歌一半靠个性一半靠鉴赏力
加上他是追求完美的处女作
每一首歌都有质量
当灵感纷纷涌现的一瞬
就有了传奇
突破经验飞上了云端
李健的写歌功力是我非常羡慕的
他没有套路
不讲规则
悠扬如风云
纯真似童谣
自在如如
我听完他的歌顿时明白了
为什么他喜欢古典音乐
民谣的唱段普遍像叨刀念白
被把诗句般的歌词唱明白
但李健的歌显然是
先有曲再有词
旋律与他是第一位的
然后依据旋律的起伏配写歌词
听他自己唱传奇
每个音都走心
都有细节
这显然是古典音乐的演绎方式
到了向往
它更偏向主流的流行音乐
听他的新专辑
李健
上述的风格依然还在
日落之前是更温情的民谣
深海之群借鉴古典乐的开阔曲调
雨后出情让人想起少年时代的台湾歌曲
美若黎明让人想起欧美的流行音乐
近年来他的口味偏向欧美与古典
相比之前的专辑
李健更轻盈更优雅
初出道即成熟的音乐人往往风格无变化
成败随命运起伏
李健悠然淡定
在他的音乐道路中看不到一点挣扎的痕迹
可能是性格中水仙少年的矜持
让他缺乏悲凉的力量
对此他早有自觉
在歌词中常可看见他对底层大众的关注
只是旁观的角度多少有些牵强
我在字里行间追寻他的往昔
暗暗也有惋惜
如果这十几年没有留下荒凉冷暖的痕迹
是否也是一种虚度
但就像欧阳江河说的
真正震撼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
轻莹优雅的未必不是强悍持久的
世界从来不是他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眼下
随便开电视听电台
刷微博
叫李健
看他在镜头前从容流畅地
应对蜂拥而上的媒体
好像成功对他不是个事儿
在边缘浅畅了很多年
他不再迷失
相反成功带来的快感只会让他更谦逊
更审慎
从今年开始
李健仿佛开始定型了
少年一起整装待发
等待走向深沉开阔的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