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欢迎收听由懒人畅听出品的我是共产党员新时代最美教师编者人中文播音时云
请听第五集
用初心和信仰书写对党忠诚
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
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
如果没有共产党
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 多年来
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
秉持为民情怀
保持着铸魂育人的定力
淡泊名利的坚守
用爱心培育爱
激发爱
传播爱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
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虽然个人命运坎坷
但他无论身心如何困苦
处境如何艰难
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初心
信仰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贫困山区的无限深情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兴滇人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40 多项荣誉称号
他就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一级教师张桂梅
参加工作以来
张桂梅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
用初心和信仰
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对党忠诚
一辈子为民奉献
一辈子坚韧执着
一辈子于己克俭的大爱情怀
坚守初心
对党忠诚一辈子
1997年8月
张桂梅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对党忠诚
积极工作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入党20 多年来
他始终爱党护党
忠诚于党
熟悉张桂梅的人都知道
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说党委和政府的不好
说共产党的不是
他反复说
你们可以说某干部不行
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
如果没有共产党
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样一句话
他讲了22 年
不知讲了多少遍
他说还要继续讲下去
2008 年华坪女子高中创建后
他把党的信念融入办学体系
坚持革命传统
立校
红色教育育人
实行红色教育铜陵校园文化的教学模式
建校初期
由于山区条件艰苦
加之张桂梅要求严格
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
不到半年
17 名教师中就有九名辞职
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现实让人始料不及
却让张桂梅意外发现
留下来的八名教师中有六名是共产党员
这也启示他
党员在党组织救灾
有党组织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此
张桂梅心中有了底气
脚下有了力量
他迅速把六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
重温入党誓言、诵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片
大家眼里泛着泪花
紧握右拳
向党旗保证
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
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孩子闷送入大学
学校党支部很快成立起来
从此
女子高中有了主心骨
学校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
十多年来
他开创并坚持五个一党性教育常规活动
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员徽章
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言
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
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
每周组织党员开展一次理论学习
有人说
张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躯是自己的以外
他没有孩子
没有亲人
没有家
她却笑着说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有一颗火热的心
这颗心里面有党
有人民
有学校
有国家
有千千万万的孩子
我什么都有
牢记宗旨
为民奉献一辈子
1974年10月
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
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
此后的时间里
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
丈夫去世后不久
张桂梅放弃了大力优越的工作环境
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
从此
他一步步走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
越走越偏
越走越苦
来到滑屏后
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
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
并承担起四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2003 年
张桂梅送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
这个班有的学生转校
有的学生辍学回家
有的男孩子还在网吧过夜
老师们对这个班都失去了信心
纷纷要求调离
随着中考临近
张桂梅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主动请求接下这个班担任班主任
之后
他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
但玩游戏的学生还是管住自己
晚上总想跑出去
张桂梅横下心来
把行李搬进了男生宿舍
和32个男生住在了一起
既当师长
又当家长
早上六点
他叫学生起床出早操
晚上他先检查完女生宿舍
在竹床轻点男生人数之后才挡下休息
一段时间下来
男生都说就像在家里一样
有个妈妈和他们住在一起
可是
只有张桂梅知道
住在男生宿舍里的那几个月是怎样熬过来的
为更好照顾男生的起居
每到下午
张桂梅就不敢喝水
担心晚上起夜时
学生趁机溜出去
而且
男生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声和臭脚味儿常常使他睡不好觉
他的辛劳没有白费
这个班有22 名学生的中考成绩在500分以上
少年丧母
青年丧父
中年丧夫
不幸总是缠绕着张桂梅
1997年4月
他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
已经像五个月胎儿那么大
需立即住院治疗
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
他偷偷把检验单藏起来
继续坚持站在讲台上
直到七月把四个班的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手术后
医生反复叮嘱
一定要静养六个月以上
可仅仅24天之后
张桂梅又站在了他热爱的讲台上
丈夫去世后
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
他没有亲生儿女
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
2001年
张桂梅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
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
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
键院第一天
儿童之家就收了36个孩子
最小的仅有两岁
最大的也才12 岁
2003年
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
为缓解窘境
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
当年暑假又从华平转战昆明
虽然把各种证书、媒体报道都带上了
却仍被很多人认为是骗子
有人还辱骂他、驱赶它
求人很丢人
但如果孩子们生活的不好
我这个业务院长更丢人
筹款期间
张桂梅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儿
渴了就讨口水喝
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
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闷筹措到2万多元
对此
他说
一切辛苦都值了
吾思吾与几克减一辈子
在华坪
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是出了名的
由于每天只用三元生活费
有不熟悉张桂梅的人质疑
现在吃完米线、面条都要五六元
他每天只用三元的生活费
怎么可能
然而
熟悉他的人都说
这的确是事实
为了省钱
他多年来从不吃肉
现在只要吃点肉就会呕吐
就会难受
张桂梅的吃穿用度极为简朴
他使用的手机还是一部老式诺基亚
这也是他最重要的宝贝之一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换部智能手机
他说
手机里存有学生和家长的电话
他换手机后
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对他来说
跟学生保持联系
经常听听学生的心声
为他们加加油鼓鼓劲儿
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张桂梅穿的衣服多半都是一个样
他说
我身上穿的衣服
多半是一些领导、同事或好心人买了硬往我身上套的
当17大召开前夕
华坪县委给了张桂梅7000元置装费
让他买身像样的西服穿着去北京
他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一台电脑
供教师办公
供学生学习
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是出了名
对别人的慷慨更出名
有一次
一名学生没钱吃饭
他回到宿舍翻箱倒柜的找前
把仅有的20 元都给了那个学生
从此
那名学生每周都按时得到张桂梅30 元的救助
直至初中毕业
还有一天深夜
一个学生突发高烧
张贵没看到她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
当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的这名学生
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
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
张桂梅这样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
截至目前
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公司累计100万元
全部捐给了山区的孩子闷和教育事业
正如他的自我总结
如果说我有追求
那就是我的事业
如果说我有期盼
那就是我的学生
如果说我有动力
那就是党和人民
2008年8月
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云南省华坪县建成
学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
基本是降分录取
学习习惯差
学习基础差
有的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
普通话也说不好
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张桂梅决定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
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痴心和执着
张桂梅创造了贫困山区教育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
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
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闷撑起了一片蓝天
办起全国第一所免费女高
在张桂梅看来
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
尤其是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更低
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儿
低素质母亲的素质
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只要母亲的素质高
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
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升妇女素质入手
由此
张桂梅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
从202 0 年起
他开始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er
四处奔走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你是不是有神经病
张桂梅的宏伟蓝图遭到不少人质疑
但张桂梅没有放弃
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酸
为筹集资金办学
张贵没求过很多人
一次
张贵没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
未等他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
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他走
键步走
保安就放狗药物
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
想到自己的委屈
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更多的时候
疲惫无助的她坐在街头
靠着墙根儿睡了过去
醒来时
已是万家灯火
2008年1月
七号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电话
说哥哥病危
一直喊着我的名字
盼着见我最后一面
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九号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
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
可以去看看哥哥了
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
热情的编导找了位企业家和张桂梅对话
争取帮他解决女子高中的困难
一边是山里的娃
一边是弥留的胸
张桂梅艰难抉择
当他把节目录完
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提供50万到100万元资助的同时
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
那种锥心之痛
张桂梅至今难忘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
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
2008年8月
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
9月1号
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等深度贫困县的94 名贫困女孩儿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11年
他家访了1345 名学生
学校是建起来了
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
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
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
连车都租不到
只能徒步前往
一个假期
甚至两个假期
即便马不停蹄
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
尽管如此
他依然坚持
无论如何
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
司机告诉张桂梅
车上去了学生的家
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
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
走路的话需要六个小时
为了节省时间
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
当时坐在车上
我都不敢低头
摩托车稍微歪一点
就会跌入悬崖
粉身碎骨
想起当时的场景
张桂梅至今仍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
在半山相遇时
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
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呀
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
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呀
女孩低着头
淡淡的说
老师
我不回来
我上哪儿去
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纺已持续11年
覆盖学生1345名
行程近11 万公里
张桂梅摔断过肋骨
迷过路
发过高烧
还旧病复发
晕倒在路上
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
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
他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
在不到15 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
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有一代代传下去
连续十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
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时只有三个班
94 名学生
第二年扩招了五个
班班级数由此增加到八个
张桂梅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
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扫学校卫生
逐间宿舍喊学生起床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
张桂没有了他的小喇叭
每天早上五点半
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
姑娘们
起床读书啦
从起床到出操
再到课间休息
以及晚上睡觉前
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学生们说
听到小喇叭的声音
心里特别踏实
如果张桂梅出差或开会了
一天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
就像少了点什么
张桂梅说
她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一直在身边守护着他们
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每堂课
他都精心设计一段新颖的开场白
有诗朗诵
一首美丽的小诗
有时唱着学生爱听的歌谣
有时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
孩子们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
慢慢儿的
成绩也上来了
天道酬勤
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
11 年来
女子高中已毕业1645 名学生
连续十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 0 %
2019 年毕业学生118 名
109 人上了本科线
九人上了专科线
与此同时
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
医生说他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
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
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
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人物小传
张桂梅
女
满族
中共党员
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院长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1974年10月
17 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
支援边疆建设
他先后在林场党校任团支部书记、政治教员
又到局机关当文书、团支书、妇女主任
1988 年
张桂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1996年8月
因丈夫不幸去世
父母双亡
无儿无女的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之地
掉入丽江市华坪县
自此开启了他坚守贫困地区40 多年的乡村育人之路
张桂梅是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
山居女孩子的一线曙光
他把全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
尤其在解决贫困山区女孩教育问题上
克服种种困难
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他敬业奉献
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
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的抗争中
以实际行动兑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他无私无我
给予福利院孤儿和贫困山区女孩儿母亲般的呵护
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
全部投入教育事业
托举起了贫困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