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酷狗AI语音识别技术生成
每天一个心理学小知识
用我的声音
来解答
你的内心
欢迎来到心理部落
大家好
我是梵音
节假日
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有聚会就有交流
有交流
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发生各种各样的谈话
有些人情商满满
交流起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而有一些人交流起来却总让人觉得不舒服
他们明明一脸无辜的与你交谈
言语也是单纯无害
却总能让人感觉受到了攻击
与他们交流过后
会让人觉得沮丧甚至莫名生气
而他们却始终一脸无辜的表情
在心理学上
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
被动攻击
存在被动攻击行为的人
往往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而是使用消极的态度和否定的语气
来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在交谈中
如果他对你的想法表示反对
并不会直接说出
我不这样认为之类的话
而是说
哦
好吧
你说的都对
而在行为上
如果他对要参与的活动感到反感
并不会直接提议改变活动内容
而是选择故意迟到
或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状态
当你意识到他要表达的情绪
想要尝试与他沟通
询问他为什么不高兴时
他却轻飘飘又冷冰冰的回复一句
有么
你想多了
让你体会心中生腾着无名火撞击冰山的氛围
同时还会有对方才是受害者的感觉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他们逃避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转而选择这种拐弯抹角的冷言冷语何人交流呢
其实
这与被动攻击者的人格特质有关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童年时期有过因为表达愤怒或反对遭受惩罚的经历
长大之后
这种受到羞辱的羞愧感深深植入了他们的内心
于是
他们对于冲突是充满恐惧的
下意识就会选择逃避任何可能产生冲突的交流与行为
但以产生的反对与不满的情绪是无法消灭的
于是
在正面沟通的出口被封闭之后
这些情绪便被他们以拐弯抹角的方式侧面表达出来
这类现象在各种工作生活场景中都有可能遇到
其中
在亲子教育和恋人相处中
尤为常见
例如
当孩子和父母之间为了学习与休闲的时间分配出现矛盾时
如果父母比较强势
让孩子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那么即使孩子答应了父母的要求
往往也不会积极去执行
而是通过懒惰
拖延
不认真学习等方式
间接地向父母传达不满
再比如
一个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和恋人发生矛盾
如果恋人不是直接道歉并表示对其观点的支持
而是询问他对哪些事情不满意
他会对恋人企图沟通的意愿保持沉默
不回信息
不接电话
不对恋人的询问进行正面回答
以此来暗示对方
自己哪里不对
好好想以这种冷战的模式
折磨着对方
事实上
很多使用被动攻击行为的人并没有意识到
长期使用这种方式应对问题
会对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烦
他们甚至还会认为
自己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正面冲突
这是自我牺牲
自己才是受委屈的人
所以
如果你遭遇了被动攻击
不要给予对方直接反馈
直接表达愤怒或是斥责对方
只会让矛盾升级
并让对方觉得有更多理由把错误和责任都推到你身上
最好的应对方法是
既不采用被动的表达
也不展示任何攻击性
而是在看到关系中的问题之后
使用恰当的措辞
向对方表达你的理解
然后
以真诚的态度告诉他
你不介意他值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相比猜心游戏
你更期望与他坦诚沟通
并保证
尊重他的意见
绝不会有任何鄙视或愤怒的表现
另外
如果我们在听完以上描述之后
发现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被动攻击的行为
那么就需要进行一下自我反思了
也许我们的人生中会遇到很多难以正面回击的问题
但被动攻击的行为只能让你逃避问题而并非解决问题
并最终伤害自己的人际关系
与其使用这种方式纾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不如去寻求问题的根源
与人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只有这样
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做法
好啦以上便是本期节目的内容
以声音阐述内心
让我们下期节目
不见不散